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

金刚经六祖坛经经典名句_金刚经六祖坛经经典名句有哪些

ysladmin 2024-05-18 人已围观

简介金刚经六祖坛经经典名句_金刚经六祖坛经经典名句有哪些       好久不见了,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“金刚经六祖坛经经典名句”的话题。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,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,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。1.佛家名言名句大全2.

金刚经六祖坛经经典名句_金刚经六祖坛经经典名句有哪些

       好久不见了,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“金刚经六祖坛经经典名句”的话题。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,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,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。

1.佛家名言名句大全

2.怎样理解佛教里的「一切皆虚妄」

3.佛祖赞叹的四句偈是什么?

4.《六祖坛经》中的“若见一切法。心不染著。是为无念 ”是什么意思?

金刚经六祖坛经经典名句_金刚经六祖坛经经典名句有哪些

佛家名言名句大全

       佛家名言名句大全如下:

一、是日已过,命亦随减,如少水鱼,斯有何乐?——《法句经》

       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,人生短短几十年,就如小水洼里的鱼儿,过一天就少一天,有什么值得可乐呢?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,精进修行,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吃喝玩乐上,了脱生死才是大事。

二、由爱故生忧,由爱故生怖,若离于爱者,无忧亦无怖。——《妙色王求法偈》

       因为我们有贪爱,有七情六欲,所以才有忧虑、恐怖。如果放下心中的贪爱,心中也就无忧无惧了。

三、圣人求心不求佛,愚人求佛不求心。——《六祖坛经》

       人人本具佛性,一切法由心想生,所以圣人遇到问题,就会反省自己,向内心去求。而愚蠢的人,不知道自身本具佛性,不知道向内心去求,遇到问题,就会求神拜佛,从外境找原因。

四、爱欲之人,犹如执炬,逆风而行,必有烧手之患。——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

       纵欲、贪爱的人,往往看不到前面的危险,就如手中拿着火炬,逆风而行,早晚会烧手伤身。

五、智人除心不除境,愚人除境不除心。——《灵峰蕅益大师宗论》

       有智慧的人,能够做到境随心转,只注重内心的修养,不在意外境的变化;愚蠢的人,往往是心随境转,只知道在外境上下功夫,不懂得清净自己的内心。

六、虽有多闻,若不修行,与不闻等,如人说食,终不能饱。——《楞严经》

       真正的学问,是要落实在生活实践当中的,要脚踏实地地去修行。如果不修行,即使懂得知识再多,也跟不懂一样,就如同一个人嘴上说食物如何如何,但始终没有吃进去,终究是不会饱的。

七、善恶报应,祸福相承,身自当之,无谁代者。——《无量寿经》

       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,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。每个人的善恶果报,将来都要自己承担,没有人能够替代。

八、多欲为苦,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,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。——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

       欲望并不是好东西,短暂的满足过后,只会给人带来痛苦,很多的疾病、疲劳、死亡,都是因贪欲而起。只有清心寡欲,平平淡淡,才能身心自在。

九、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——《金刚经》

       世间的一切事物、现象,都是因缘合成,如梦幻、水泡、影子般虚妄不实,又如露珠、电光般迅速无常,没有真实永恒的。

十、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——《增一阿含经》

       世出世间的一切恶行,都不要去做;一切善行,都应当积极奉行,勤修净业,净化心灵,这是诸佛教化众生的总得原则。

怎样理解佛教里的「一切皆虚妄」

       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简称心经、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简称金刚经及《六祖坛经》简称坛经皆是般若法门的根本经典,处处述说见性妙理,故从古至今,这三部经尤其是《心经》和《金刚经》,学佛人几乎老幼皆知。而《坛经》从六祖后,成为禅宗之法宝。六祖不识文字,但经中字字珠玑,句句妙义,无非佛说。且理契三藏,但唯论见性成佛。故六祖后,得道证果者无数,行道见谛者如麻。化身菩萨,为印度高僧预记;法身齐佛,千年真身不坏。故今之禅者,若欲成就,当从此三经穷究,以求明心见性也。

       若欲见性,当明什么是性,性在何处?请看前印度异见王问证道的波罗提尊者的公案。

       王问:何者是佛?尊者答:见性是佛。

       王问:师见性否?尊者答:我见佛性。

       王问:性在何处?尊者答:性在作用。

       王问:是何处作用,我今不见。尊者答:今现在作用,王自不见。

       王问:于我有否?尊者答:王若作用,无有不是。王若不用,体亦不见。

       王问:若当用时,几处出现?尊者答:在胎为身,出世为人,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在鼻辨香,在舌谈论,在手提执,在足云奔。时时处处无不是作用。

佛祖赞叹的四句偈是什么?

       圣严法师开示:

       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这两句话是《金刚经》所说,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根本原则。意思是:凡是所有一切的相,都要将它当成是虚妄的,只要不去执着它,就会产生智慧。

       《六祖坛经》讲的无相,是说一切相都是虚妄相,不是真实相。现象虽然有,但那只是幻境、幻象,是因缘有而自性空,只因为因缘的凑合而有了现象;如果另外的因缘产生,现在的现象就会改变,形成另一种现象,所以称它为虚妄相。既然清楚的知道不是真实相,就不会被其困扰,而产生痛苦的烦恼心,此时智慧就出现了。「法住法位」是指当下现在的这一刻,每一法都有其特性与状况,如果有新的因缘参于进去,原有的状况就会改变;就好像化学变化,只要一个成分不同,所产生出来的便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。

       记得我小时候在上海时,有位居士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,也会讲经说法,有一次他家里失火,房子被烧掉。房子被烧之后,全家人都很懊恼、痛苦,另外一位听过他讲经的居士安慰他说:「『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』,房子本来就是虚妄的,烧掉就烧掉了吧,不必太难过了。」房子被烧的居士说:「对,房子是虚妄的,我这个人也是虚妄的,但是虚妄的我,还是需要有虚妄的房子来住啊!」于是大家帮忙捐助了一些钱,让他们暂时有地方可住。后来有一次他发表学佛心得说:「看到别人有事是『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』。一旦事临到自己,所有相都是真实的,房子烧掉是真的,马上就是一个现实,不知道要住在哪里。」当时我的师父就说:「『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』,这是《金刚经》里释迦牟尼佛所说的。从佛的立场来看,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是虚妄的;可是从众生的立场来看,看到别人是虚妄,但却不承认自己也是虚妄的。不过,我们要学佛,虽然自己发生问题是真实的,但是要将它当成虚妄的来观想,能够如此,痛苦与烦恼就会减少。必须要有勇气面对所发生的问题,因为你还要继续活下去。」

       修行,就是要练习着用佛的角度来体验生活,因为我们还没有开悟,没有智慧,没有办法像佛一样。特别是在家居士们,有家、有孩子,也有很多的责任,房子被烧是个非常现实的大问题。而我们出家人大概好些,这个庙烧了就到另一个庙去,不过在西方社会也不是这么简单,其它的庙并不一定会随便接受。所以只有学佛,练习着了解自己,化解心中的苦恼及牵挂,能够「放舍诸相,休息万事」,渐渐就能体会到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但还是要很细心的照顾、运用这些虚妄相,自利利人是要从有相开始,体验无相、体会无相,然后才能实证无相。

       我们修行用方法是在练心,不是在练环境;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并不是说一切相都不存在,而是说一切相都有,但是当实证无相的时候,心不会受其影响而波动。之所以发生影响和波动,是因为考虑到自身的利益,觉得那些人、事、物、环境状况种种对自己太重要了,和自己的利害、得失有关,所以认为是真实相。修行时,首先一定要肯定自己、承认自己本身是虚妄的,进而体会到自己的身体与心也都是虚妄的,然后才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,否则只是闭着眼睛说:「虚妄的!外面的环境统统都是虚妄的!」结果别人给你一个耳光,所有的一切就变成真实;这并不是外面的状况有什么不同,而是自己内心的转变。所以,体验、承认坚固的自我执着是虚妄的,如此,也能进一步体验到一切的环境都是虚妄的。

       我有一位弟子,打坐很精进,对《般若经》、《楞严经》的内容也很熟悉。有一次他在夜间打坐,有个鬼来找他,他跟鬼说:「你不要找我,你找师父去。」第二天他还问我:「师父,昨天有没有鬼来找你?」他很清楚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的道理,既然是虚妄相,真有鬼出现时就不管它,还去找师父做什么呢?过了两天,夜里我去看他,他正在打坐,经过他面前时,他马上打了个手印,然后睁眼一看:「喔!师父是你!」。这真是有趣了,鬼在面前,叫它找师父;师父在面前,还把师父当成是鬼。

       一定要肯定自己的我执以及身体是虚妄相,所见所思是幻想幻觉,才能够在面对外境时真正把它当虚妄来看。否则只是观念上的理解,当自己遇上境界时就不虚妄了。

       因此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这个观念上的认知一定要有,然而仅仅有认知是不够的,如果不练习着体验「放舍诸相,休息万事」,就好像别人家的房子烧了却跟他说:「房子烧掉就烧掉,不要执着,那是虚妄的。」但是当自己的房子被烧,就痛苦不堪。如果能体验到自己的身心是虚妄相,所以自我就是虚妄相,房子被烧是因缘法,接受事实,再做善后的处理,这就是智慧而不是烦恼。

《六祖坛经》中的“若见一切法。心不染著。是为无念 ”是什么意思?

       四句偈一曰:空身,二曰:空心,三曰:空性,四曰:空法。

       《金刚心总持论》四句偈论第四 

       文殊师利菩萨问佛。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。为人演说,所得福德,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、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;又胜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后日分,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。

       未审云何是四句偈。佛言: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本来不生本来不灭。只因迷误而致升沉。何以故。众生长迷不觉。所以永劫堕落。诸佛常觉不迷。所以永成佛道。若有男女求佛道者,进道功程,权分四级,号四句偈。

扩展资料

       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为受持《金刚经》,因悟透经中的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而证得空性、破迷开悟、解脱成佛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。所以佛经是我们修行路上开悟的一大助缘。佛经是佛陀和高僧大德思想的汇集,能够帮我们开发智慧、清净自性。

       所以佛门三皈依里说:自皈依法,当愿众生,深入经藏、智慧如海。《金刚经》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,可以说字字精华、句句点睛,但是其核心,无非就是这三句话!

       一、所有相皆是虚妄。

       《金刚经》里有句非常著名的话: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;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佛说,世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、因缘和合而灭,都不是真实的存在,都是假相,都是虚妄不实的,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。因为一切都是假相,都是空的,所以我们不要执着,要借假修真。

       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时候曾经说过:奇哉奇哉,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却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。佛告诉世人,虽然众生人人皆具有佛性,但是众生缺乏智慧,贪着妄想,无法见到事物真实的样子。若执着于相,就无法见到自己的佛性,也就难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       二、所有皆是无住。

       《金刚经》里说,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,世间上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法,都如梦幻泡影般无常虚幻,这一点我们应该看破。既然一切终究是空,何须将其挂怀,何须将其住在心头。

       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内心不挂任何事情在心头,而生其心,生什么心?生清净心、欢喜心、慈悲心、平等心、菩提心,即佛心。就如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里说的: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。心里没有挂碍,就没有忧苦,远离一切颠倒妄想,常得清净、自在,得究竟解脱。

       三、所有皆是名相。

       名相,耳可闻者曰名,眼可见者曰相。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我们眼睛里看到的、耳朵里听到的,就是实实在在的感知和现象,其实它们只是名相而已。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,只是一个代号而已,并不是这个人本身。所有皆是名义上的相,并不是事物的本来。因为事物本来也是虚妄不实的。

       虽然一切皆是名相,但是我们只有通过这些名相,才能看到真实的相。因此,我们学佛不要着名相,只有见到诸相非相,才能见到如来清净自性。

       《金刚经》的核心,无非就是这三句话,悟透福报无边。佛说一切法,为度一切心;若无一切心,何须一切法。万法不离其心,一切唯心造,就如《六祖坛经》里说的那样,“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;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”,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,做到不着相,心头不住任何事,便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我分别和烦恼,才得让内心得究竟的解脱、清净和大自在。南无阿弥陀佛。

       意思是:若见到一切万物存在,而心不生分别,念头不停住于物,就是无念。

       出自:《六祖坛经》般若品第二之般若三昧无念行(经文)。

       原文:善知识,智慧观照,内外明彻,识自本心。若识本心,即本解脱。若得解脱,即是般若三昧。般若三昧,即是无念。何名无念?知见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为无念。

       作者:法海、宗宝等。

       创作年代:唐宋。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,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。

       释义:当你看到万物万象的时候,心无杂念,思绪不会因为事物干扰而停留,就是无念。

扩展资料:

       创作背景

       《六祖坛经》最早起源于六祖惠能大师应邀至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,法海将此事记录题为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一卷》。惠能回曹溪山后,传授“无相戒”,故法海于书名补上“兼授无相戒”。这时《坛经》开始外传,俗称《六祖法宝记》。

       “坛”,即高台。惠能曾坐在韶州大梵寺的一个高台上为众人说法。惠能的弟子法海按照惠能的嘱咐,把他说法的内容记录下来,编纂成书,于是就有了《六祖坛经》。该部典籍不仅记下了惠能的佛学理论,也记录了他的身世、经历和得法、传法的经过。

       百度百科——般若三昧?

       百度百科——六祖坛经

       好了,关于“金刚经六祖坛经经典名句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“金刚经六祖坛经经典名句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认识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